香港人生活緊張,不時會有胃痛、腹瀉、便秘等腸胃問題。現時醫學界尚未能根治腸易激綜合症,但我們可以透過多了解此症,以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。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永亨會為我們講解腸易激綜合症。
什麼是腸易激綜合症?

腸易激綜合症是功能性腸胃病的一種,是大腸內蠕動不協調所造成的。常見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、大便習慣改變、便秘和肚瀉交替發生、感覺排便不清,以及大便時常有黏液排出。

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是什麼?

目前醫學界還未完全明白其成因,但由於功能性腸胃病是因腸臟蠕動的改變造成,而腸臟蠕動改變的誘因是情緒和壓力,而情緒和壓力又會間接受腦內血清素的分泌所影響,所以一般相信和患者的生活方式,例如睡眠質素、壓力等有關。

哪些人屬高危一族?

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此症,但以年輕女性患者較多。

腸易激綜合症病人在日常飲食和生活方面應注意什麼?

飲食方面,部份病人對某些食物會特別敏感,吃後病發的機會較高。建議患者選擇較清淡和完全煮熟的食物,盡量避免吃不潔和刺激性的食物。

生活方面,假若病人經常焦慮、擔心或工作上承受很大壓力,也會令病徵加劇,所以除日常飲食習慣和接受藥物治療外,醫生也會勸導病人盡量放鬆自己心情和減少工作壓力,並且要保持穩定的日常作息時間。生活習慣改善後,病徵通常亦可得到紓緩。

如何診治腸易激綜合症?

腸易激綜合症的診斷方面有一定的難度,因為臨床的表徵不一定很具體 (和一般腸胃病相近),所以許多時要透過一些檢查去排除結構性的腸胃問題,即腸道感染、發炎、瘜肉,甚至腸道內的腫瘤。若病人表示排便時有不適或長期大便習慣有改變,就要作深入檢查,例如腸胃內窺鏡,以排除結構性腸胃病。這可能性排除後,才可證實病人患的是腸易激綜合症。

腸易激綜合症臨床的判斷有幾個方法,均是國際認可的標準,包括曼事診斷標準、羅馬二診斷標準和羅馬三診斷標準,幫助醫生為病人作診斷。

根據醫學數據顯示,腸易激綜合症和焦慮症息息相關,一個病人如患腸易激綜合症,同時患焦慮症的機會很高,所以治療方面除了利用藥物控制病情外,有時也要為病人提供心理輔導,在有需要時還會處方紓緩焦慮症的藥物,協調血清素的分泌和流量,減少腸胃病徵,這就是所謂的綜合治療。

如何預防腸易激綜合症進一步惡化?

鳴謝:
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永亨